126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二十三章 围湖造田(第1页)

在梁山泊平定水寇的安嗣荣也眼见大功将成。立寨已近一年的德胜军临湖大营除了最初遭受过两次规模较大的袭击外,常年无事。

王元霸兄弟困守梁山水寨,派出的打粮小队屡屡受到德胜骑兵的剿杀,往往还没来得及登岸,便被德胜军闻讯而至的骑兵乱箭射回。偶有登岸的小股水寇也不是被追剿,便是被大村寨的乡绅武装击退。

眼见梁山水寨中粮食日蹙,许多水寇一到岸上干脆便直接向德胜军投降。德胜军虽然一次也没有正面攻打过水寨,进入夏天后,梁山寨中却已剩下不足五千人。

王元霸兄弟见形势每况愈下,水寨中粮食将尽,而德胜军似是以水泊为家,全无撤走之意。王氏兄弟在梁山水泊纵横多年,如今却落得形势日蹙,一筹莫展。二人难免意志消沉,每日里只和心腹将校借酒消愁。

这日,正饮酒时,有喽啰来报,说有一五旬老者只身前来拜访。王元霸命喽啰将来人带到聚义厅来,却见来者精神矍铄,面有黑痣,不是别人,正是二王族中长辈王景。王元霸心中欢喜,以子侄之礼见过。不待二人问起,王景开门见山,自称是为汉军做说客而来。

王元霸正错愕间,王元亨冷笑道“叔叔年少时何等英雄?当年纵横河北、山东,击契丹,攻河东。虽有挫败,亦是不甘雌伏于契丹和晋室,挂印辞官,仗剑江湖,何等气魄?听闻近年来在莱州揭竿而起,驱逐契丹,说起来也算得大丈夫行径。兄长与我等一众兄弟据啸水泊,举的亦是是抗辽大旗。刘氏入住东京后,苛政暴行,犹胜于前朝。我等不受其号令,在此据险而居、劫富济贫,亦可称得是替天行道。如今汉室派兵来犯,我只道叔叔在莱州手握重兵,此来是为相助我兄弟二人,却不料竟是受安嗣荣指使,替那汉室做说客而来,叫我兄弟好生失望。”

王元霸接口道“叔叔若是念在同族同宗,为襄助我兄弟而来,我兄弟二人自然感恩不尽,将来唯叔叔马是瞻。若叔叔已无少年初心,一心投靠汉室,恕我兄弟不能从命,请叔叔自便。”

王景不慌不忙,笑道“此一时、彼一时。我年少时以为帝王将相,有武力者居之。直至看尽天下风云变幻,方知有力无德,得天下不正者,皆不能安享社稷。如今天下纷乱已久,明主呼之欲出,吾料这华夏江山十数年内必有盛世明君。汉室虽暗,朝中郭威郭公却有颇贤名、又身居高位、手握重权。郭公养子乃是天义社领袖,称得上是当世真英雄。此人便是与两位贤侄交手多时的德胜县公安嗣荣、本名柴荣、亦称郭荣,他的智计手段,想来你二人亦已领教过了。他对梁山围而不攻,便是爱惜两位贤侄人才,爱惜天下生灵。天下百姓苦乱世已久,明主一出,则不久将海内清宴。纵无朝廷追剿,两位贤侄也不过是一时逍遥。若能慧眼识英雄,早做打算,将来何愁不能出将入相?我此来做这个说客,实是出于爱护我王氏一族青年才俊,为两位贤侄打算啊。”

王元霸被他说得心动,却还有些踌躇,迟疑道“安嗣荣此人确实了得,行军打仗亦是军纪严明,在汉军中算得一股清流。但他终归是汉臣,一则我等素来是自立门户,我怕若是归顺于他,便散了兄弟们的军心。二则我等与安嗣荣对垒已久,双方兄弟互有杀伤,我怕他不能对我等真心待之,如此则恐我等前途难料啊!”说罢望向军师刘翰。

这刘翰约莫三四十岁,既是梁山的智囊军师,亦是医官,颇有些见识。他早已看出王氏兄弟困境,亦对天义社的声望背景有所了解,见王元霸已然心动,立即附和王景的说辞道“王老将军所言颇有道理,天义社行事侠义,颇有担当。素闻安县公胸有丘壑,有容人之量,若能真心招纳咱们梁山,必定能够保我等平安,许我等富贵。天下分久必合,为今之计,刘某认为归顺安县公算得我梁山上上之选。”

王景一摆手道“贤侄的顾虑确实大可不必,实不相瞒,便是你叔父我与天义社相交,也是不打不相识,安县公对我亦能推诚相待,更何况他征讨梁山不过是奉朝廷之命行事。此公格局度量,贤侄大可不必存疑。”于是将高邮劫夺张藏英,被符疏同挫败,后来安嗣荣主动示好往来的旧事说与众人知晓。

刘翰亦不失时机提到梁山寨中被俘的、以及归降德胜军的兄弟均受到安嗣荣善待的情况。

王元霸再无犹疑,跺脚道“如今看来,也确实只能如叔父之言,归顺德胜军了。不过我有一言与他约定,我等兄弟降郭不降汉。他若能够答应,我才能聚众归顺。”

王景抚掌道“好好好,以后我叔侄三人便同朝为官,在郭家军中建功立业。”

当下王氏兄弟便修下书信,派军师刘翰到德胜军营中接洽归顺事宜。

安嗣荣听闻梁山水寨中遣使前来,知道王景不负所托,兹事已定,亲自出营迎接刘翰。不久后,王元霸兄弟也亲自到德胜军大营拜见安嗣荣。

此时向训已从杭州来到安嗣荣军中,接下来安嗣荣便整顿梁山降军,设立梁山分舵,命向训为舵主。接着便向朝廷上表称病,请求返回德胜。又以梁山泊水域广阔,离各州镇皆远,易于成为盗寇聚集之地为由,言称剿匪“虽有小成,未治根本”,请在梁山泊常设驻军,镇抚民众,并向枢密院推举向训。郭威认为向训曾为河东旧部,可堪大用,奏请皇帝,特授其为郓州团练副使(郓州并无团练使一职),镇抚梁山泊,名义上受郓州的天平军节制,实为天义社私兵。安嗣荣给向训留下一千兵马,自率药宗玉、肖十二返回澶州去了。

向训自将德胜军大营,名为梁山大营,将王元霸兄弟保举为都校,让他二人精选八百水性较好的兄弟,以梁山水寨为根据,替天义社整训水师;余人编成十个屯田营,每寨定员四百人,在梁山泊周边立寨,围湖造田,自给自足。

安嗣荣等人返回澶州时,德胜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当中。一则德胜军在梁山泊平寇之战虽然向朝廷报忧不报喜,名为水寇初平,略有小成,实则收获巨大,向训接手防务,坐镇梁山泊,澶州东面又增强援,八百里水泊实际已成为天义社可靠的后方。另外一件喜事便是药宗玉和上杉惠子的婚事将近,王羽栖和陈音这两位嫂嫂整日里忙里忙外,为操持这个小兄弟的喜事忙碌着,只等药宗玉回来完婚。

安嗣荣到州城顿丘回禀战果,顺便将药宗玉的喜帖送到了李洪威府上。正好赵晖已平定凤翔,西境略定。药宗玉父亲药元福便向赵晖告了假,和药母一起来到澶州,正在李洪威府上拜访。德胜义军属李洪威镇宁军管辖,打了胜仗,李洪威心情亦是大好,一时间宾主具欢。

大家稍事寒暄后,药元福夫妇听说儿子已回到德胜,想看儿子心切,直欲马上起身告辞。安嗣荣请李洪威婚礼当日早些过来欢聚,便陪着药元福夫妇二人一同返回德胜。

药元福虽年已六旬,却是精神矍铄,言语爽直。摆渡南岸时在船上和安嗣荣互相道贺战功,相谈投契。船还未靠岸,便见药宗玉已在码头迎接。药元福见儿子跟着安嗣荣已历练成一员英武将军,甚是欣慰。

德胜城中,王羽栖已在离自己府邸不远处为药宗玉和上杉惠子置下一处宅子。院子虽不大,在王羽栖打理下却也精巧别致,大有东瀛之风。

王羽栖站在门口迎接长辈,药宗玉兴奋不已,谢过嫂嫂便忙不迭拉着父母去看自己的新居。

安嗣荣陪着药宗玉一家来到门口,目送药家三口进去。对王羽栖笑道“有情人终成眷属,药宗玉这小子也算心想事成了。”

王羽栖却道“这一对儿算是成了,可还有人牵肠挂肚,苦思良人却不得一见呢?”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到安嗣容手中。

安嗣荣大感奇怪,问道“这是何人书信?”

王羽栖笑道“兄长一看便知。”

原来符阅娴在蒲州获救后,便在符疏同护送下返回徐州符彦卿节镇,却心念着安嗣荣搭救之恩,执意要在澶州停留,想着当面答谢他。符疏同体念她一番心思,便也依着她,留她住下。熟料安嗣荣在梁山诸事缠身,等了足有半月,也不见回。符阅娴思量着父母在徐州苦等女儿也必是焦急,无奈只得动身离去,临走时留下书信,交到嫂嫂手中,托她转呈。

安嗣荣拆开书信,但见信上字迹娟秀,写着“安公子吾兄,见字如晤。符女阅娴,得兄长两番相救,无以为报。好在小女子已拜郭威大人为义父,与兄长亦算是有了兄妹名分,今后可叫安公子一声‘哥哥’。此次苦候哥哥,却缘悭一面。留字作别,请哥哥珍重。”

文字简洁洒脱,并无一个‘情’字,却是思念牵挂之情跃然纸上。安嗣荣神色自若,心中却是大起涟漪,暗衬自己已有结妻子,又被迫纳了陈音为妾。原是无心在这儿女之事上再起波澜,却禁不住对符阅娴已种下些情根,大有难以自拔之感。

当下也只得收摄起心神,将信纳入怀中,问道“疏同兄弟走了多久,几时能回到澶州?”

王羽栖道“已去徐州七八日了,算起来也快回来了,兄长不必担心,误不了惠子大喜的日子。”

喜宴之日,不但李洪威亲自到场,连杨昭勍也陪同前来,郭威、高行周、符彦卿均派人送来贺礼。

药元福夫妇作为公公婆婆,受了上杉惠子奉茶。女方这边,本来是该上杉信哲作为父亲受礼,上杉信哲却以王羽栖是家主身份,坚持不愿上座接受药宗玉夫妇大礼,让王羽栖受了他二人礼拜。

安嗣荣、符疏同、韩令坤、李晖、韩通等都在场欢饮不说,连马全义也化名马忠到场庆贺。远在杭州的钱弘俶也依着药宗玉和上杉惠子的属相派人送来一对纯金虎兔,表示祝贺。药宗玉这场婚礼一时间倒成了天义社的一大盛事。

喜欢大周天子柴荣请大家收藏大周天子柴荣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